看着那么多记者不会写新闻,我都急死了,秘笈在这里,快看过来!

看着那么多记者不会写新闻,我都急死了,秘笈在这里,快看过来!

大飞哥 2024-11-11 福建新闻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好新闻的模样

今晨,边吃早餐边看报,看到这样一篇报道,题目是《土叙震后救援,何以“冰火两重天”》(南方周末)。才刚看了一段,就心中一震。

以下是开篇部分原文实录。

2023年2月6日地震发生当天,阿雅获救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视频显示一个搜救员从废墟中冲出,手上抱着一个沾满灰尘的婴儿。

叙利亚詹代尔里斯镇也遭重创,女婴阿雅在废墟下被发现时,她刚刚来到世间,脐带还与母亲相连。不过,女婴的父母和四个兄姐全都遇难。

阿雅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奇迹。这个奇迹宝宝如今情况稳定。至今,全球已有好几千人在社交媒体上询问,争着领养这名大难不死的孩子。

但在地震后叙利亚的废墟中,运气无比奢侈。阿雅的故事掩盖了一个真相:与土耳其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驰援相比,同为严重受灾国的叙利亚,相比之下却是另外一幅场景,不仅“门前冷落”,甚至外界对当地的具体灾情也知之甚少。

这几段仅298字,但却具备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所有要素,值得细细品味。

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 5个w是人所共知的新闻要素。只要写新闻,这就是基本规则。以上所录原文,5个w齐全,一一对应,无一遗漏。

不过,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低层次的合规问题,而是如何能在开篇就有“包袱”,并把它“扔响”。

好题材容易出好新闻,这没办法。地震新闻是老天爷钦点的好新闻富矿。但地震新闻的开篇也是多种多样,哪一种最好呢?

这篇报道,南方周末记者没去现场,应该是综合各方材料的合成之作。面对大新闻时不可避免的表达焦虑,这位记者从一个爆火的网络视频入手。其关键词是——婴儿,而且还是一个脐带未脱离母亲的婴儿!

在新闻写作上,我是一个坚定的“人性论”者。新闻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看的(当然,你要非要说人工智能也能写新闻,也能看新闻,我也不反对),所以下笔就要直奔人性。你也许会说,地震新闻可以直奔人性,但写个会议报道怎么直奔人性呢?当然可以!即使是冷冰冰的会议报道,也有人性的角度。普通读者想知道什么是人性,“写谁谁看”这类特殊读者关心突出什么,回避什么也是人性,这类特殊读者的领导,或者领导的领导关心什么还是人性。所以,举个例子。一则消息,不应该起笔就写“为了……”,合理的顺序是“某某会议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在这里,人性的表现就是先想知道是咋回事,再关心为什么要开这个会,或者根本就不关心为什么开这个会。

的确,许多新闻门类,比如工业报道、会议新闻可按照“人性论”写作标准来开掘的空间相对有限。但从人的感受出发,从人的语言出发,从人的细节出发,永远都是一个让冷新闻变热乎的好办法。

再回到前面,这篇报道的第二个亮点是关于细节的捕捉。“阿雅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奇迹”,这一个细节就很有力量。在地震中幸存当然是奇迹,“奇迹”这个词本身在新闻事件中就等同于新闻价值。所以,我个人特别关注人的名字,因为人的名字本身就是父母的人设,本身就可能隐含性格密码。比如,我曾写过某银行的某敏,这个“敏”字我以为可以传达这个职场女性雷厉风行的特点。又比如,如果要写我的同事某猛,我一定会从“某萌”到“某猛”的故事写起,然后会以事例支撑她在工作中的“猛”劲儿,最后指出河北人某猛之猛正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注脚。如果这样写,一定会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婴儿“奇迹”被几千人争相领养,这本身就够催泪了。人性之美令人感动!但这篇报道却不满足于写一个爱的故事,其目的在于揭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阿雅的故事掩盖了一个真相:与土耳其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驰援相比,同为严重受灾国的叙利亚,却“门前冷落”,甚至外界对当地的具体灾情也知之甚少。这个角度和当年汶川地震时西安晚报刊发的《汉中也是重灾区》一稿角度一致,价值一致。见人知未见,言人之未言,妥妥的好新闻!

你看,298字也能包含这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地震新闻有偶然性,但思维方法却有必然性。如果没有思维方法,同样是地震,你也写不出感人之处,抓不住问题症结。如果有思维方法,即使会议新闻,你也可能写得面目可亲。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建新闻网,本文标题:《看着那么多记者不会写新闻,我都急死了,秘笈在这里,快看过来!》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