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鹭岛这样展翅腾飞

这里是广告

  楼宇林立、门庭若市,白鹭翩跹、草木葱茏,在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之际,到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旗帜、花圃,把盛夏的厦门装点得更加热力四射、亮丽感人。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湾都市,正在以雍容典雅的绝代青春,向全世界印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首站。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一直布满深情、寄予厚望,始终关注厦门建设和成长,不只多次回到特区调研考察,还亲自作出“提升本岛、跨岛成长”战略决策,提出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都市转型与经济转型、农村工业化与都市化、突显都市特色与掩护海湾生态“四个结合”的重放荡措,为厦门经济特区成长指明偏向。几十年来,在党中央以及省委的正确带领下,厦门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偏向不绝奋进,将宏伟蓝图一步步酿成美好现实。

  今年恰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饮水思源,抚今追昔,回望40年前的厦门,更能深味创业之艰,牢记使命在肩。

  近日,市民在厦门地铁站点四周的“口袋公园”前自拍。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俯瞰花园都市厦门。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渡码头施工场景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供图)

  日前,厦门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蔡厝站)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厦门轨道交通的第三条跨海通道。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解码历史

  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盖宣忠

  40年前,厦门市区仅有十几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的起源地湖里,还是一个仅有2000多人口的偏僻渔村;

  40年前,厦门作为海防前线,基建程度迟滞,仅有一条鹰厦铁路与内地相通,进出岛只能辗转海堤或搭船摆渡,浅浅一条鹭江竟整天堑;

  40年前,被誉为“大厦之门”的厦门,却罕有10层以上的建筑,新建12层高的湖滨饭馆,就是其时全市第一高楼;

  40年前,厦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屈指可数,出产总值仅6亿多元,财务收入不到2亿元;

  ……

  从1842年五口通商被迫开埠,到1949年大军渡海一举解放,厦门的百年烟云,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重重劫难的深重投影。历尽沧桑和伤痛的厦门,如何成为新时代的海上明珠,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勇气和聪明,也吸引着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战天斗地 躬耕开拓

  198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市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地皮开办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随着一阵炸雷般的爆破炮声响起,10多个施工单元的数十部装载机、大卡车驶入工地装运土方,厦门经济特区宣告正式动工建设。

  “厦门经济特区的起步,实在太难了!”回忆起当年筚路蓝缕、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年过八旬的庄维明仍然感应万千。

  作为早年复旦大学经济系结业的专业人才,庄维明1981年就被抽调到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工作,加入并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拓荒肇建的历程。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资金严重匮乏,一年不到2亿元的财务收入在复杂基建工程面前捉襟见肘,怎么办?

  厦门经济特区带领拿出舍我其谁、敢为人先的继承,由市属国企代表厦门市当局,与香港中银集团旗下五家金融机构联合创立厦门经济特区联合成长有限公司,以地皮抵押贷款的形式,筹措特区开发建设资金。

  资金有了,人才从哪里来?“厦门经济特区不是靠地域一己之力建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省、全国集中力量办成的。”庄维明回忆,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全国各地人才纷纷来到厦门,个中不乏知名高校结业生。

  厦门港选址东渡后,国家第三航务局第六工程处的工程队来到厦门,包袱修建东渡码头的任务。从此,工程队员工几乎都扎根厦门,成为第一代特区建设者中的主力军,并作为骨干组建三航六公司,开山填海,架桥修隧,包袱了大量交通根本设施建设项目。

这里是广告,联系QQ27004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