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码头: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

这里是广告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泉州这一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与真武庙同为泉州重要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路码头,也是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反应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法,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江口码头见证了泉州港的富贵历史 (陈小阳 摄)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梯航万国”的东方名港。往来于泉州港的众多中外船舶中,有不少溯晋江而上,抵达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在涨海声中装卸吞吐、通商贸易。

  法石港内的美山、文兴、圣殿、厂口和富美等十多个码头,百货山积、帆樯如林。如今,只有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有迹可循,它们被合称为江口码头。

  解锁江口码头的前世此生,得从2003年的那次抢救性考古掘客说起。

考古掘客实证 码头自宋代建构沿用至清代

  为配合沿海大通道建设需要,2003年5月15日—6月2日,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丰泽区文化成长中心组成考古队,对文兴、美山码头进行抢救性考古掘客,掘客了近400平方米的面积,发明了宋元时期的青白、酱釉瓷片等出土文物。考古结束后,相关单元对码头构件进行归安,形成一个遗址掩护展示工程,2005年被列为泉州市级文物掩护单元,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文兴、美山码头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区内,是泉州城内通过晋江水系、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泉州文兴、美山古码头掘客陈诉》指出,它们是泉州港众多码头(渡头)的个中两个。泉州市文物掩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说,按照掘客的情况猜测,两个码头自宋代建构以来,一直沿用到清代,或可说明在清代以前均处于统一的船舶处理配景下。

  文兴码头由花岗岩构筑而成,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底,为石布局斜坡阶梯式的驳岸码头,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码头上,“站立”了千年的宝箧印经塔,是宋代遗留下来的镇风塔。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掩护所工作人员张章明介绍,来往的船把它看成泉州湾引导航向的航标之一,也有海员出航前来这里祈求航行平安,颇具特色。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塔因风化剥蚀,身上局部有残损、外貌也为黄褐色,但依然保持着千年前昂扬的姿势。关于它,还有一段故事。张章明说,它曾经坍毁,部门构件掉到江里。30多年前,一位村民游泳时踩到江底的一块大石头,打捞起来后竟是宝箧印经塔的构建之一“四面观音”;又有一次,一位居民在搬迁时发明了第二块刻有“佛法僧宝”铭文的塔身构件。正是这两次的失而复得,才有了此刻的模样。

  美山码头现存部门长约30米、宽约20米,墩台对象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斜坡石路,别离向南北延伸至江中;墩台的根本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外侧壁呈斜状,适合晋江江水飞腾位时停泊吃水较深的大型船舶。陈鹏鹏介绍,宋代时,船户们到河北、山东、江苏、长江流域贩送棉花、木材等,也到广东高州运载大米来泉州。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晋江人陈腆在广东高州任太守,极力鼓励高州商人贩运大宗米谷入泉州港贸易,在美山设“高州会馆”,以接应过往商客。

  从《泉州文兴、美山古码头掘客陈诉》可知,上个世纪50年代,因晋江上游金溪水库的建成,晋江两岸的沙滩被淤泥所取代,河床也增高。随着江心中芸洲的开垦,文兴码头成为晋江及中芸洲两岸交通的渡口,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彻底废弃。

古代来泉阿拉伯商人 在码头四周法石聚族而居

  陈鹏鹏报告记者,文兴、美山码头是蕴含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历史重要信息的实物例证之一。要论证这一点,必得说一说两个码头地址地——法石。

  法石交通便捷,上溯溜石、厂口(约五公里)可抵泉州城,下经蟳埔、后渚出岱屿门,可泛海出洋贸易,既是一处天然通商良港,又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富贵集镇。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法石是泉州重要的海防要塞,官府于此驻兵戍守,以捍卫城郡安详。时任泉州太守的真西山,曾在法石设置法石寨,“造大战船、添置水兵”,做到“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成为泉州左翼水军的三大体塞之一。

这里是广告,联系QQ27004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