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展现多元社会布局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这里是广告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偏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俗称五里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二年(1138年—1152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盛誉。它是安海港昌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口岸都市的重要载体。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盛誉。

  桥,既是海丝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彼时,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盛极一时,无数对象方商船日夜往来。作为其时的商贸重镇,晋江安海镇修建安平桥,方便过往商客出行,也留下了诸多史迹。

  这座桥不只承载着泉州海洋贸易昌盛的历史,作为泉州口岸群水陆交通联运的大动脉,建成后大大地促进泉州海洋贸易成长,并助推泉州形成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安海港贸易发家

合力建桥助货物转运商旅往来

  安海港是泉州港的重要支港,也被称为泉州“南港”,海船从广州到泉州最先抵达的就是安海港,再从这里转向“北港”后渚港,交通便利方便商船避风寄碇。所以,安海港也随着泉州港的成长而昌盛,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以统制内外海商,不久也派官员在安海设立“石井津”榷税,安海港正式成为泉州港统一管辖的海外贸易口岸。

  南宋中国政治中心南移,敦促海洋贸易昌盛和中外文化交流,在沿海形成确立了一套海洋贸易处理制度体系。建炎三年(1129年),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开启建镇历史,是安海海外贸易繁荣成长的一个重要符号。斯时,海港千帆百舸,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店铺罗列。但安海港货物集散运输单靠舟渡已适应不了成长需要,正如《安海志》中记载:“方舟而济者日千万济,飓风潮波…大为民患”,急需修建一座横跨海湾的桥梁,以适应海内外贸易与交通的需要。南宋朝廷大力大举敦促海洋贸易,努力完善口岸根本设施和水陆交通体系,泉州各阶层群起响应。

  据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介绍,其时安平巨贾黄护和僧人智渊每人率先拿出一万贯钱,并向周围群众募捐,筹集建桥资金,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桥。桥还没建成,祖派和黄护先后去世,黄护儿子黄逸担任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

  安海商人纷纷捐款造桥,往来于安平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尔后,泉州太守赵令衿接手主持,安平桥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达成。安平桥建成后,险恶的海湾渡口酿成坦途,与泉州内陆要地紧密相连,可谓四通八达,成为安海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吸引更多商船通过安平桥将货物运输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广州等。

  “安平桥由南宋皇族、当局官员、社会精英、宗教僧侣、普通民众等加入建造,浮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布局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反应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产积累。”吴金鹏说,安平桥上的14方修桥碑记,记载了427年间多元社会布局配景下安平桥的历次维修情况及捐资芳名,同时也反应了安海各个时期海外贸易的成长情况。安海港与安平桥的“港—桥”模式,与泉州南宋所建的诸桥差异,自宋元以来对外贸易根基上连续不衰,作为海港的交通运输功能没有消失,在历代修缮过程中根基沿袭多元社会布局共同加入的模式。

造桥技术先进

受益于海洋贸易发动的桥梁建设积累

  宋元时期,泉州所造桥梁不只数量多、速度快,并且技术程度高、工程规模大,还发现了许多先进的造桥技术,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是空前的,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美誉。

  安平桥因其长度相当于5华里,俗称“五里桥”。它与泉州另一座跨海长桥、建于北宋的洛阳桥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跨海石桥,但长度凌驾洛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而安平桥的建桥办法,便是海洋贸易发动的泉州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成长出的先进技术。

  据吴金鹏介绍,安平桥桥墩根本采纳“睡木沉基”法。在桥墩的设计上,由于桥跨越多个港道,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设计者按照海潮洪水的流速、流向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差异位置别离设置长方形、单尖船形和双尖船形三种桥墩。长方形墩筑于水浅流缓水域,单尖船形墩筑于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缓和海潮的冲力,双尖船形墩用来剖析溪流和海潮的打击。桥墩上面的条石层层加长,出拱承托桥板,以增强桥板的承载力。

桥头立航标塔

护佑安平商人搭船出洋南来北往

这里是广告,联系QQ270042204